【 曾国藩 】 导语:
湖南湘乡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1811一1872)。道光进士,官至 一品文渊阁大学士。
曾国藩崇尚理学,程朱道学。理学就是所谓的正统思想,忠于大清王朝,唯唯于清廷。镇压太平天国,正是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必然行为。1864年,灭太平军,部下劝他率重兵北上攻占北京,还我汉人天下,却遭到曾国藩怒目训斥,并裁了大部分湘军。消了清廷对他的忌讳。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思想和目光来苛求他。他忧国忧民,毕生追求强国富民的目标。是中国开创 洋务运动 的先躯者。他提出 “师夷制夷” 理论。即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将学到的技术再来抗衡各国列强。
他为官清廉,堂堂一品大员,女儿出嫁,给她的陪嫁仅区区200两纹银。他在教育子女上也是相当严厉的。长子曾纪泽是著名的外交家。崇厚赴俄谈判丧权辱国,清廷派曾纪泽赴俄重开谈判,为国家争回了不少利益。次子曾纪鸿是一个著名的数学家。
1872年,曾国藩病逝,享年61岁。由皇帝钦定,赐谥 “文正”。这个最高殊荣的美谥,在清代八个文正中,曾国藩当之无愧。
切入正题: 几年前,去湖南旅游,回沪的那一天,导游将我们送到长沙,晚上乘火车回家,尚有半天时间在长沙闲逛。我在旅游地图上发现长沙有处曾国藩墓,决定去探访,同游的几位朋友对此无兴趣,我便和他们约定,晚上火车上见面,便一个人去寻觅曾国藩的墓了。此墓在长沙城南的坪塘镇,乘了两部公交车,在荒郊野岭中的乡间小道上的一座山前,终于见到了曾国藩墓。它座落在这座山的密林之中,绿荫蔽日,一片郁郁葱葱,我气喘吁吁地攀至半山腰,见此墓的坟茔、拜台、墓庐和墓堂等和我想象中的相去甚远,一个堂堂的一品文渊阁大学士,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的坟墓竟如此简陋,而百姓中的富豪坟茔也比他豪华。真是不可思议。
墓的周围丛生的杂草疯狂乱长,无人清理,使我感到了一丝荒凉和落寂。而洁白的墓堂石碑上 “皇清太博大学士曾文正公之墓” 一行庄重端正的字迹,有一股庄严和肃穆的气息。那么曾国藩的墓地不在他的故乡湘乡,而在长沙郊外呢?此墓为曾国藩生前自己选定,他在两江总督任上,自知积劳成疾,不久于人世,便委托其弟曾国荃在湘乡曾氏祖坟周围为其踏勘身后用地。由于曾氏墓地中,上好的位置已用完,曾国荃向其兄道:“将先考,先妣的墓地稍作移动,腾出一处来安葬其兄,”但曾国藩不允,他不想惊动父母灵魂受扰,于心不忍。他告之其弟,我死后,遗骨不用返乡,安葬在长沙城外便可。这就是曾国藩墓地不在桑梓湘乡,而在200里之外的长沙郊区坪塘镇的原因。
曾国藩墓
曾国藩幕碑
已是下午四时左右,墓地周围阴风习习,感觉有一丝凉意掠过,四周空无一人,我恐惧之感油然而生。便急匆匆地离开了墓地,回到了长沙。在火车上,众友嘲我傻呼呼,死人墓有什么好看的。唉!我真不知道该跟他们说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