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环境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与之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政策因素可以驱动也可以是规制,经济因素和产业环境因素与行业发展的需求面和支撑条件息息相关,技术因素可以驱动发展的利器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以下诚兑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环境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产业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 政策环境
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发支持推广供应链金融服务相关政策,大力支持以金融科技为支撑的系列供应链金融模式,商务部、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相继提出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以2020年4月10日,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为例,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利用科技赋能金融发展势在必行。
二、 经济环境
(1)我国金融业供给总量充足,但存在供给侧结构问题
虽然金融供给总量充沛,却存在内部结构的不均衡现象。首先是金融市场结构不均衡,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远高于直接融资。再者,现有银行体系内部供给结构不均衡,对中小微企业的供给不足。最后是产品与服务的结构不均衡。银行总行是产品与服务的设计者,各地分支机构往往难以根据各地经济特点做适应性改造,常常造成产品单一、同质的现象,难以精准满足实际市场中不同规模级别和不同行业业务特点的客户差异化需求。
(2)中小微企业虽具重要经济社会功能,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存在
根据清华大学 2018 年发布的社会融资成本指数显示(具体见下表),当前我国社会融资平均成本为 7.6%。但是资金成本较低的银行贷款、企业发债、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等渠道是央企、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主要享有的,对于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而言,银行贷款的可获得性并不高,而更多的依靠保理、小贷公司、网贷等资金成本较高的方式获得融资。
(3)中小企业的弱势地位,导致实际生产运营中面临严峻的资金约束
中小企业因为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实际生产运营中的运营资金不断被挤占,在经济增长放缓和国内去杠杆的大势下更为突出,中小供应商不得不提供更长的信用支付账期,从而自身遭遇现金流困境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三、 产业环境
金融领域,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国家对金融机构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要求的现实压力,另一方面发力 B 端企业金融市场是众多金融机构的重要战略选择。互联网及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给生活和业界带来了巨大变化,人们见证了大、小巨头(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TMD—头条、美团、滴滴)的顺势崛起,也亲历了移动支付全面渗透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在金融服务领域,移动支付 C 端入口被 AT(阿里、腾讯)二分天下,网络效应带来的市场垄断,使得一众金融机构有心无力。为避免重蹈覆辙,在 B端企业金融市场抢先发力占据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二选择。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传统金融的信息采集、客户触达、风险控制的手段和方式。在新的形势下,银行业为了保持竞争力,一方面必须要夯实其数字化能力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升级服务理念,积极主动推进金融服务与各产业链的融合,为企业客户提供更优的服务体验。
供应链金融,成为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力 B 端金融业务的重要抓手和业务切入点。
四、 技术环境
大数据、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云计算技术合称“大、智、移、云”共同构成了万物互联时代的新型基建设施体系。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供应链金融的风控和决策提供重要支撑,大数据建模可对借款人或借款企业资质事先筛查和精准画像。由于与最初始的数据采集和流通直接相关,5G 作为新型基建的底层技术,支撑整个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云计算大大降低了供应链金融该体系内企业数字化线上化的成本,让各类服务触手可及。
物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主要是通过传感技术、导航技术、定位技术等方式,在仓储和货运环节来控制交易过程,提高终端交易的真实性。
区块链技术具有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特点,为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应付账款的快速确权提供了便利,同时减少了中间环节,交易数据可以作为存证,中间环节无法篡改和造假,并且可以追踪溯源。区块链技术的这些特点与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环境天然契合。
综合上述各类产业环境与技术发展的突破,推动整个社会进入万物互联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最终也将推动供应链金融自身服务模式的智能化变革,为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