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外地朋友来扬州,你最想给他们看扬州的什么?
连吃一个星期都不重样的各种美食,赚钱速度赶不上刷卡速度的大商场,还是扬州人自己都不怎么逛的名胜古迹?
在我看来,能最快领悟一个城市精髓的,不是它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它的名胜古迹,而是隐藏在城市深处, 那些原汁原味的老街老巷 。
尤其是扬州这座“巷城”。
二郎庙巷,是扬州万千街巷的其中之一,很多扬州本地人也从未听说过。毕竟有谁会在意繁华东关街里藏着的这条不起眼的巷子呢?
二郎庙巷,顾名思义,其因巷内有二郎庙而得名,据资料记载,原二郎庙巷修建于明朝正统年间,祭祀的是隋代的赵昱。
在古籍中便能找到相关出处—— 雍正《扬州府志》卷十四载 :
二郎行祠,在东关马草街。隋赵昱与兄冕学道青城山,炀帝强征之出,为蜀嘉州守。昱于犍为潭中斩蛟,除民害后隐去,不知所终。唐时,嘉陵涨溢,蜀人见昱乘白马从猎者驰波面,水遂平。事闻太宗,封神勇大将军,立庙灌江口。昱斩蛟时年二十六,故以郎称,后世奉为明神,遂多庙祀焉。
立庙以后,附近相继有居民居住,并在其周围建造了零星房屋,二郎庙逐渐成了地名。
解放初,废庙,此处被定为二郎庙巷。1958 年,这块地段已形成多条无名巷陌,一并命名为二郎庙 东、南、西、北、前 五条巷名。
在东关街东拐西转,才找到了巷子的一个入口——南巷口,此次二郎庙巷之旅,便从 南巷 开始。
南巷是东关街主街道两侧旁逸斜出的众多巷子中的一条,原住民和游客们来来往往,还算是有点人气。
借着东关街的客流东风,靠近巷口的几户人在自家屋子里做起了生意——小吃店、足疗店,牢牢把握了扬州人的喜好。
足疗店每客30元的价格,在这个时代,这个地段,算得上是“白菜价”。
不经意间路过的白墙黛瓦、砖泥瓦巷,都可能封存着曾经熠熠生辉的古城往事。
资料记载,二郎庙 北巷 24号原是座普陀寺,建于清康熙年间,该寺扬州解放前即已颓败,仅住老和尚广莲一人。
1958年寺为扬州野生纤维厂(后改毛毯厂)所用,寺房逐渐被拆除。
据相关信息,北巷是五条巷子里面积最大、地形较为复杂的一条。
走上一圈发现,北巷确实大,大到整洁与凌乱、宽阔与拥挤都能在这里共存。
与北巷形成鲜明对比的当属前巷,二郎庙前巷占地面积很小,且“旧味”更浓——随意晾晒的衣服、古老的建筑、老年的居民……再往里走,则是一条2米余宽的死巷。
整条前巷的光景不算明丽,但在偏安一隅,还是能发现一些精心生活的痕迹。
任时光匆匆流去,那些残留的场景,看一次就少一次了。
踏入东西巷,街道豁然开朗起来,更为开阔、洁净。
在扬州,“西”这个方位似乎是与繁荣和发达相挂钩的。二郎庙 西巷 也是如此,带着更多商业气息。
随着城市的变迁,西巷里涌现出一些新潮小店,新旧文化的融合,让这条街巷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东巷 紧邻着西巷,整体房屋的风格更加统一,多了几分“文明城市”建设的身影。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扬州大学离退休处就建在东巷,“红专正”的氛围呼之欲出。
老街幽长,但每一条街都有自己的终点,在通向喧嚣的马路那一刻,戛然而止,只留下记忆的尾声。
相对于千篇一律、冷冰冰的高楼大厦,老巷独有的烟火气仿佛在用它无形的磁场,吸引着人们的回归。
承载着许多历史的老巷注定与现代、摩登沾不上边。
巷子的宽度是绝对容不下汽车的,甚至有很长一部分仅能供两人并排行走,电动车会车时,要下车推着走。
部分墙体已经很老了,裂开了大大的一道缝,“此墙危险”四个字也烙在了墙体上。
除了误入的游客,见到的大部分还是中老年人。
似乎一切都很陈旧。在和小编聊天时,不少住户透露出自己 “等改造、盼拆迁” 的意愿。
“这巷子又老又宅,早晚高峰就是人挤人,还有不少危墙,我们不少住户都盼着拆迁呢,至少应该改造改造。”
在寄语市长信箱中搜索相关信息,就能看出大家的殷切期待。
近期也有网友咨询:今年东关街二郎庙前巷和三和四美地块是否启动拆迁?
回复: 网友,您好!目前,东关街道暂未收到相关通知。
当然,还有另一种声音:
“我们老一辈,在这儿一住就是一辈子,其实也习惯了,要真的拆迁还舍不得呢!”
看得出来,二郎庙巷是经历过改造的,加上几波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东西巷。
体现在道路干净上、体现在建筑修整上、体现在人文风貌上……
出了巷口就是东关街;巷子里也有不少隐藏的小吃铺;附近的洗浴足疗店里都是老客户;防疫关键期,还设置了不少核酸采样点……
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算一种老扬州的舒适安逸呢?
二郎庙巷与东关街相互依存,它的历史的意义是非凡的,这些街巷的存在,是古城扬州悠久历史的见证。
没有网红标签,撇去红尘世俗,二郎庙巷能留下的只有旧时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