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外贸形势严峻。
大量外贸订单流失!
关于这一点众说纷纭,很多人从不同的维度有不同感受。
有人说他所在的企业开始裁员了,也有人说现在连富士康都不加班了。
事实上,关于贸易真实情况,除官方数据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看港口货运情况。
此时此刻,各大港口的空集装箱数量正变得越来越多。
根据上海港官方数据,2023年1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为380万标准箱,同比下降12%。有码头操作工人表示,因为空集装箱数量太多,很多都已经堆到太仓。
“这种景象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
与上海港情况相比,更为夸张的当属深圳盐田港。据统计,盐田港的空集装箱数量已经达到了2020年3月以来的最高纪录,如果空集装箱数量继续增加,那将冲破开港29年以来最大空箱堆积量。
盐田港的码头工人表示,从没见过这一情况,港口外已经排满了等待装货的空船。
虽然每年的1月都是传统的淡季,会向中国各大港口堆积空箱以应对接下来的出口贸易旺季,但也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堆积如山的空集装让人看到的心里发慌。
同样没底、心里面发慌的,还有被裁员的工人以及小微企业老板们。
所有人都清楚的感受到,中国外贸下滑速度可能超乎想象。
那现在问题来了,外贸形势愈发严峻,一旦外贸熄火,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经济内循环。
事实上,这也是国家给出的答案。
早在2020年,国家就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经济内循环主要有两条线,分别是投资和消费。情况已经愈发明显,大力发展经济内循环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
内循环如果搞得好,中国经济就会越来越活,如果内循环不畅或者停滞,那就会出现经济危机。事实上,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危机,我们不难发现,无外乎两种原因。
一是生产投资不足!
一是消费能力不足!
想要让经济正常运转,并且变得越来越好,就必须保证以上两个不足不会出现。
在对抗生产投资不足方面!
我们现在大力印钞放水,来保证投资通过发展大基建和房地产,来带动工业企业生产,同时保住就业。
在对抗消费能力不足方面!
我们原本主要依靠的是外国市场,现在外国市场逐渐熄火,消费能力开始变得不行了,美国还要搞脱钩、制造业去中国化,明显不想跟我们玩了。
面对这一情况,我们虽然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开发其他国家市场,但想要填补欧美市场衰退造成的空白,主要还是得依靠国内市场,这是最能靠的住的市场。
同时,这也是内循环最至关重要的一点。
所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就变成了如何提振国内消费。
问题是,中国人消费能力一直就不太行。
不是说国家号召消费救中国经济,大家就纷纷踊跃响应,掏出腰包大力消费。
这不现实!
想要国人消费,得提升普通人消费能力。
同样有两方面的办法:一是提升普通人收入,二是降低普通人负担。
现在这情况,想要依靠企业自发的提高员工收入水平,不太可能,不裁员的企业就已经是好企业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搞大基建不如给大家发钱主要原因。
或者,给大家实打实的发消费券。
直截了当,大家拿到发的券后都去消费买东西,推动内循环建立起来。
这件事欧美国家干过,确实有效果。
但是不长久,而且和大基建、房地产比起来,产生的副作用也不小,很容易就出现通货膨胀,所以国家对此颇为慎重。
这一条行不通!
那想让大家消费,只能在第二方面努力,也就是想办法降低普通人的生活负担。
普通人生活主要有什么负担?
简单点说,有几座大山,分别是购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等。
这些领域也是近年来改革的重点!
改革措施出台了很多,但改革的效果并不太让人满意,没有抓住问题核心,必须要给老百姓更多的实惠,进一步提升大家的福祉,才能真正解决这几座大山。
这几座大山被挪开后,大家才能够安心消费,当所有人都开始消费时,经济内循环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
所以,情况就已经很明显了!
当前经济发展中心任务是建立内循环,内循环的重点是提升普通人消费能力,而提升消费能力有两个办法,分别是提升居民收入,解决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负担。我们应当围绕这些来努力。
欢迎关注财恐龙!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
一起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