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Vision

Reading Everyday,Extending Vision

中医“治未病”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扁鹊”都以此行医治病

2023-02-28 03:51:02


  治未病思想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一人生病,全家调理,中医治未病是关键。

一人生病,全家调理,这句话听起来感觉有点“马后炮”的意味,但这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现象。

目前很多人群都有一个通病,身体异样不重视,直到病症加重,才开始重视,四处求医问药。

这时候不只是病人本身遭受病痛折磨,家人也会跟着担忧,这就是不重视病症,所带来的影响。

举例来说,中老年人他们事业生活见识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于人生有很多自我感悟和成长,比起年轻时更加清晰自己需要什么,也比年轻时经历了更多,所有的经历都会在我们的身心留下烙印,有些没有及时化解的问题日积月累积成各种不良症状。

相比之下他们是最重视身体的人群,但由于年纪大,各方面的身体素质是比不上年轻人的,一旦出现了病症,恢复慢、引起其他疾病几率高,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长期的治疗,同时需要家里人日夜的陪伴照顾。

总体来说,很多的病症,都是由小引大。所以说从最开始如果做出预防,之后也不会有如此多的情况发生。

案例:在医院遇到过一对老两口,年纪都比较大了,老爷子病倒了,老伴儿每天悉心照料,虽说老伴儿身体还算不错,可终究年纪大了也经不住日夜的照料。最后老伴儿引发病症去世了,老爷子本身就有病症,老伴儿去世的打击,每天郁郁寡欢,最终也离开了人世。

看到过一份这样的报告,某医务工作者对一三甲医院的病人陪护做了一次调研,报告显示该院患者2008人,陪护总数1237人,陪护率61.6%,其中家属陪护971人,占陪护人员总数的78.5;其余的21.5大多都是请的护工。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家庭中一个成员病倒了,对于家庭是影响很大的。所以这就是和大家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其实我们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多年,很早就提出了中医相关的理论以及预警。

例如我们中国儒学的开创者——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到过: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就是说如果要长寿,就要有高尚的道德作为基础,要加强思想修养,修养好健康的心态。也就是说,养生要先养心。心怀仁术,仁慈宽容,可以节制贪欲,调控喜怒。从而让平和的心梳理易乱的情绪。心气畅通了,血脉也就特别畅达,身体和心灵就会和大自然保持一致,阴阳和谐,健康延年。

我们熟知的隋唐时期的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对于”治未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善养性者,则治未病。

大致意思是说善于养生的人,就会治疗没有病症的疾病,这样做才是养生的道理。

再之后的明代著名医学家龚延贤,在《寿世保元》中说到;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从字面意思就能知道,平时注重保养,预防疾病,远远要比生病后再去治疗更有用。

中医传承千年,早在东汉末年时期,中医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

治未病思想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继承和发展了治未病。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生扁鹊,也对”治未病有着深刻的理解。“据《史记》载,魏文侯曾问扁鹊说:“你们三兄弟中谁最善于当医生?”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

”文侯说:“可以说出来听一听吗?”扁鹊说:“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

《伤寒杂病论》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为中医健康管理指明方向,通过分析望、闻、问、切所收集来的临床资料以及现代医学检查所得出的结论,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从而达到疾病的预警,及干预。

不管是春秋时期的扁鹊,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还是唐朝时期的孙思邈等等历朝历代的名医学家,都明确的和大家传递了”治未病“的理论,这都是我们中华文化传承的智慧结晶,告于世人,造福百姓。

本文来源于: 慧中医物联网